您现在的位置:食品机械设备网>果蔬机械网>资讯列表>万亿支撑,漯河有多强

万亿支撑,漯河有多强

2023年11月28日 09:00:35 人气: 10051 来源: 漯河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迅速,食品产业总规模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国的五十分之一,打造了从源头到终端,从生产到研发、检验检测、包装、物流、电商、会展的全食品产业链条,成为全省万亿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
 
  在地域小、人口少、资源禀赋有限的前提下,万亿支撑从何而来?
 
  种好“一块田” 夯实中国食品名城之基
 
  没有农业,食品产业犹如无源之水。围绕壮大现代农业,漯河市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建设、管理到农技进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漯河实践正在生动上演。
 
  近年来,漯河市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高位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县(区)主要领导亲自督战,严把工程进度关、资金拨付关、工程质量关。截至去年底,漯河市累计投资26.1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2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4%。今年,漯河市又新建高标准农田9.2万亩,建设进度位居全省前列。
 
  郾城区商桥镇和临颍县繁城回族镇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已接连成势,成为漯河市优质小麦、玉米的主产地。舞阳县莲花镇、姜店乡、马村乡等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头尾相接,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漯河市1190个行政村有管护人员1460人,48个乡镇有维修人员526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舞阳县“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等在全省率先出彩。
 
  通过落实高标准农田开发、管护等措施,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农业品牌。郾城区今年顺利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增至3个。漯河市87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0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建强生态 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
 
  2021年5月底,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漯河召开。漯河市探索推行的“麦椒豆”套种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楼阳生的肯定性批示。
 
  2022年6月21日,“乡村振兴看河南”活动启动。央媒、省媒记者齐聚漯河,广泛宣传漯河市“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全产业链模式。
 
  2023年10月13日、14日,建设农业强国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在漯河市召开。
 
  漯河农业缘何频频成为全国焦点?漯河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实践基础上,持续改善食品产业生态,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漯河市食品工业已初步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集群。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已培育规上肉类加工企业24家,年屠宰生猪能力达600万头、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年产肉制品200万吨、占全省的40%,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全国的四分之一,火腿肠、冷鲜肉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有粮食加工企业近百家,年加工小麦等粮食600多万吨(占全省粮食加工量的15%),年粮食交易流转量达1000多万吨,日产休闲食品3500吨,麻辣面制品产销量全国第一;有各类饮料企业32家,年产各类饮料150万吨;有果蔬加工企业9家;漯河市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90万亩,年产蔬菜190万吨……基本实现了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销售网络化、产业集群化、配套体系化,逐步构建起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每年数千万吨的优质粮食和休闲食品、冷链食品等,如何销往外地?
 
  今年6月13日,漯河市成为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之一。近年来,漯河市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食品产业基础优势,聚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让漯河食品走向世界。
 
  目前,漯河市共有冷链物流企业432家,占全省一半以上;先后有11家企业成为全国冷链百强企业;有国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5家,占全省的一半。河南省3家进入中国冷链自有运力50强的企业均在漯河,其中双汇物流位居50强之首。漯河市冷链物流业从业人员达4万余名;现有冷库357座,总容量约200万立方米,占全省的20%;冷链运输车保有量约1.2万辆,占全省的60%。
 
  漯河市引进外资额的60%以上来自食品企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加工业集聚地。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是全国首个“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肉类内陆口岸。
 
  坚持创新 打造食品产业“升级版”
 
  谈漯河食品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必谈创新。漯河食品产业升级提档,也离不开创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围绕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培育,深入贯彻“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第一战略,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持续强主体、搭平台、聚要素,以科技创新打造食品产业“升级版”。
 
  如今,创新已成为漯河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最鲜明的标识。
 
  从氛围看——
 
  1月31日至2月3日,中原食品实验室科学家大会暨漯河市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行。中国工程院庞国芳、谢剑平、任发政3位院士和近百名科学家以及100多名国内食品领域企业家齐聚沙澧,共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共谋创新跨越发展。
 
  8月18日,市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聚焦现代化创新之城建设,深入实施创新“十大工程”,高标准建设、运营中原食品实验室,加快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进创新平台扩量提质,加强科技金融保障,不断强主体、搭平台、聚要素,推进科技创新赋能升级。
 
  从举措看——
 
  漯河市围绕主导产业,抢抓全省实验室体系重塑机遇,高标准建设中原食品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于2022年9月22日正式挂牌运营,是全省唯一由省辖市主导建设的省级实验室。
 
  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春笋”计划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瞪羚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不断建强创新平台。聚焦“1+4×8+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完善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功。
 
  加强创新人才引育。持续深化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对接交流,与郑州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每年组织重点大学的博士生来漯河市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特派员将科技元素融入食品全产业链,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从成果看——
 
  目前,中原食品实验室已与省内外10家食品龙头企业签订基地建设协议,与32家企业达成63个科研公关项目合作协议。过去的一年,中原食品实验室累计为双汇、伊利等183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多次,实现了16项关键技术突破,发布了36项代表性成果。
 
  在研发平台梯队培育方面,漯河市累计帮助各企业搭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84个,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种以上,企业自主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2个。
 
  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规上工业企业入库备案研发项目2296个,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已实施项目2152个,完成结项1566个,带动工业产业增加值增长6.5%。漯河市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半年工作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
 
  “十四五”期间,漯河市力争食品装备规上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实现年总产值超100亿元,建成全国食品装备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打造产业链条完备的智能食品装备专业园区。
 
  锚定目标 城市越发有“色”有“味”
 
  近两年,双汇在预制菜领域动作频频。
 
  2021年1月,双汇成立餐饮事业部,集食材研发、食材生产、食材销售、门店运营、售后服务于一体,品类覆盖肉、蛋、奶、菜、粮等多个领域。随后,双汇聚焦预制菜,推出“啵啵袋”“筷乐星厨”产品,代表产品有梅菜扣肉、丸子、酥肉、蒜香排骨等。
 
  2022年2月,双汇第三工业园正式签约,成为其预制菜战略实施落地的标志性事件。双汇第三工业园项目,以中央厨房、预制菜肴、餐饮食材等为主,采用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线。
 
  在中大恒源,临颍的辣椒、西平的甜菜、禹州的迷迭香等农产品,经过分离提纯,化身高价值的天然色素、天然抗氧化剂等。
 
  “目前,中大恒源打造了4个系列3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面制品、肉制品、饮料、糖果、糕点等。”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农夫山泉的果汁、双汇的火腿肠、康师傅的泡面、卫龙的“火药辣条”、雀巢的冰淇淋……都有中大恒源天然色素的“身影”。
 
  如今,漯河市上下锚定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目标,创新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加速推动食品产业不断壮大,食品产业体系特色鲜明,越发有“色”有“味”。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80407460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 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 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 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企业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