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食品机械设备网>果蔬机械网>资讯列表>做好 管好 卖好 ,“三好”战略助力预制菜破解“黑红”困局

做好 管好 卖好 ,“三好”战略助力预制菜破解“黑红”困局

2025年03月26日 15:29:43 人气: 5509 来源: 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顾雨霏 刘艳芳
 
  黑红,是预制菜当下的形象。一边被吐槽成“口味降级的罪魁”,一边被奉为“高效备餐的福音”,预制菜行业深陷争议漩涡,却不耽误赚钱——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或将突破5600亿元;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破万家,全年注册量同比增加147.8%至10661家。
 
  从发展来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居民饮食需求体量巨大且多元,需要发达、完善的食品工业体系作支撑,而作为食品工业发展重要成果的预制菜,必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业内也焦虑,毕竟谁也不愿总是身处风口浪尖之上,谁都想体体面面地挣钱。
 
  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年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暨博览会(FHE2025)预制食品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创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总结了消费者“抗拒”预制菜的理由——“没营养、不好吃”“食材差、不安全”“不明示、遭欺瞒”,并指出,要让预制菜“丝滑”融入日常生活,必须了却人们的这些“心事”。当预制菜真正实现了做好、管好、卖好,不仅能实现从争议到共赢,甚至会成为中国美食走向世界的有力抓手。
 
  做好——
 
  从“工业味”到“烟火气”,技术突破是关键
 
  5分钟做出一道红烧肉、10分钟端出一份青花椒烤鱼,如果几种烹饪器具同时开工,就算是“厨房小白”,20分钟都能搞定一桌大餐……预制菜如此方便,如果还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那可能要考虑是不是口味“差点事儿”。
 
  “一项关于预制菜口味是否达到预期的调查显示,62%的消费者认为‘一般般’,3%的消费者认为‘不好吃’。”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坦言,目前,中式预制菜生产装备的自主设计创新、智能化水平较低,部分菜品的口感与风味复原难度较大。在他看来,预制菜发展必须要坚持风味与健康双导向,加强关于复热过程对营养物质的影响等研究,“预制菜绝不是简单的清洗、调理,而是食品、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
 
  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口味和营养的顾虑,要靠令人满意的产品来打消。
 
  “预制菜的调味应充分考虑到多次热加工、冷冻储存等环境下风味的损失,以及不同消费者的烹饪手法造成的味道还原难的问题。”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蛋白质营养与调味技术中心副总经理李库表示,酵母抽提物能够有效保持、提升预制菜的风味。“鲜味对食品风味的提升及复原至关重要。合理使用鲜味,可有效增强食品风味,反之则会造成风味失衡。根据我们的研究,酵母抽提物应用于鸡汤中,明显增强了产品的浓厚味和鲜甜感,可解决因烹饪和储存过程造成的汤品风味不足问题。此外,无论是去除肉类制品的腥味、冷冻带来的异味,还是抑制产品复热带来的‘剩菜味’,酵母抽提物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冷冻调制食品是预制菜产业的重要板块,许多老牌冷冻食品企业凭借已有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顺利地切入了这一赛道,这些企业虽然自带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但并不“安于现状”。“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很多企业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更高品质、更多元的产品,以实现新发展。”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研究员闫博文说。
 
  闫博文所在的团队针对冷冻调制食品的品质提升方向展开了研究。据他介绍,冷冻调制食品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如何保持状态”。对于酥皮馅饼、预制炸品等冷冻生制品,可以通过采用糖类、蛋白水解肽等外源添加剂,或者脉冲磁场技术等物理手段,解决失水问题,使产品更好地保持状态;对于佛跳墙、红烧肉等冷冻熟制品,可以通过以膳食纤维等天然植物组分强化蛋白质凝胶结构、采用新型材料的包装薄膜等方式,解决质构劣化问题;通过直接添加多酚等方式,解决产品风味损失问题;尝试采用生物技术替代传统化学保鲜护绿剂,更好地解决色泽黄化问题。
 
  对于推动冷冻调制食品的营养健康化,该团队也有着自己的研发思路。“对于大众人群,采用膳养复配+适度加工的方式,围绕低盐少糖、轻卡低脂、均衡营养等需求,科学配伍高品质食材;对于特殊人群,采用原料升级+精准营养的方式,挖掘新配料,开发个性化定制产品。”闫博文介绍说。
 
  除了对通用技术的优化和升级,挖掘地方特色菜肴也是让预制菜更好吃、更具差异化、更有卖点的有效途径。但是,地方特色菜肴的工业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难点是缺乏理论体系支撑。”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宇昊说,中西方菜肴的品质呈现要求不同,但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主要以西方技术体系为指导,这就使得部分中式预制菜肴产品的保真度不佳,也就是消费者所说的“吃起来不是那个味儿”。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张宇昊认为可以分四步走,即构建品质评价体系、科学选择与优化工业化加工工艺、研究中式菜肴品质形成的共性原理、开发基于理论指导的营养健康产品。在西南大学任教时,张宇昊带领团队进行了回锅肉预制菜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团队联合专业厨师团队先对回锅肉的炒制过程进行了全面量化,包括油料比、油温、炒制时间等;再制作感官标品,确定了评价词语及标准;考虑到五花肉的非均质性,团队从整体构建了回锅肉的感官评定标准。此后便开始探究以过热蒸汽技术替代传统锅炒回锅肉的可能性,“我们探究了决定肥肉口感变化的关键成分,研究了这些成分的状态及含量的变化与肥肉质地特性间的关系,以期实现肥肉口感可调控,满足不同的加工需求。”
 
  近年来,湘菜火遍全国,预制菜领域也出现了剁椒鱼头、虎皮扣肉、糯米香芋等爆款单品。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长沙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王建辉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剁椒鱼头为例,该团队基于风味组学和宏基因组学,阐明了陈坛剁椒风味的形成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了鱼头的劣变规律、保鲜策略以及剁椒鱼头预制菜的关键风味。结合鱼头不同部位的结构特性和物理化学特征,基于蒸煮损失,优化了蒸煮时间、温度、湿度及剁椒添加顺序等关键工艺条件,实现了风味最大化、质构提升及营养保留的平衡;挖掘了剁椒鱼头中呈味氨基酸、有机酸、小肽及其他关键风味物质的分布特征,解析了鳙鱼头各部位滋味物质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变化,探讨了其在剁椒鱼头整体风味形成中的作用……
 
  “事实上,预制湘菜在1993年就出现了,只不过当时被叫作‘宴席菜’‘酒店特色菜’。”王建辉坦言,去年湘菜产业链的年产值已经超过6000亿元,“但在预制湘菜的发展上,我们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对于如何做好预制湘菜,他认为,一是完善预制湘菜产业链,加大湘产特色食材基地建设,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有规划有组织地建设区域性特色预制湘菜产业园,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二是搭建预制湘菜科研平台,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三是培育预制湘菜优质企业与品牌,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培养一大批既掌握湘菜技艺、又懂得食品加工技术、还懂食品机械智造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管好——
 
  监管严控,企业履责,共筑食品安全护城河
 
  消费者担心预制菜“没营养”“不好吃”,企业做好产品便是,但消除“食材差”“不安全”的消费疑虑,则需要监管部门牵头、企业配合,共同“管好”这个行业。
 
  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并明确提出“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同企业针对同样的产品执行不同标准的情况,严重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不管是国家层面的、行业整体的,还是企业内部的;不管是作为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品类,不得不承认,预制菜在标准层面,缺的课还是挺多的。”在食品伙伴网研发创新事业部总经理董丽娟看来,预制菜作为一个门槛很高的产业,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实属不该。“当务之急是围绕预制菜全产业链,建设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对风味复原、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控制、标签标识管理等进行规范,兜牢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线。企业也要修炼好内功,建立严格的内控标准体系。”
 
  “消费者如果对产品的安全性有顾虑,那我们就把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过程清楚地展示给他们看。”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庆玉说,建设“中央厨房+智慧餐饮”,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集中完成食材采购、储存、初加工、烹饪,能够保证菜品质量和口味的一致性。
 
  但是,中央厨房也意味着一大笔固定资产投入,这让很多企业踌躇不前。“我们先梳理了产品的生产工艺、研发了智能化装备,基于此,再去设计中央厨房。这样不仅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也实现了降本增效。比如智能化生产的奶皮子酸奶,成本较手工制作可降低一半。”紫兴园(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赫锐说。
 
  “市场监管部门和企业都要行动起来。”《食品万里行》FFI食品配方创新论坛创始人谢兰认为,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产业监管方式,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消费者集中担忧的问题;同时也要大胆地鼓励和表扬做得好的企业,打造放心的消费环境。企业则要做到生产全过程可控、可追溯,从始至终抓品质。“保障食品安全在某种程度上真的比搞创新还重要。”
 
  卖好——
 
  敏捷响应B端需求,有力保障C端消费知情权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目前,预制菜产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小吃快餐店、连锁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乡厨、团餐食堂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其中,一些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部分餐厅八成以上的菜品是预制菜。随着锁鲜技术、冷链技术的发展,预制菜菜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部分高端餐饮、酒店宴席也开始频繁使用预制菜。
 
  对于餐饮企业的需求,谢兰认为,预制菜企业要做到敏捷响应,时刻关注餐饮业的变化,预判其发展趋势,“不能是他们要什么,我们才开始想办法给。”
 
  卖好预制菜,仅仅是对B端做到还不够。
 
  在社交平台搜索关于“预制菜”的相关内容,便能直观感受到网友对其态度的“天差地别”。有的人在“跪求好吃的预制菜品牌”“分享冰箱里的美味预制菜”,有的人则在高喊“我们被预制菜包围了”“避雷!这些餐厅卖的都是预制菜”。如此看来,预制菜本身并非见不得光,消费者的要求很简单,无非三个字——“别瞒我”。“我可以自己买预制菜回家吃,但我不能接受大老远跑去餐厅吃预制菜。”有消费者如是说。
 
  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已经十分明确——《通知》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餐厅里摆盘端出的叫花鸡是现烤的还是预制的,必须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因为二者价钱不一样。”孙宝国强调,预制菜的存在确有必要,但预制菜想要真正走入千家万户、健康发展,必须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迈出“明示”这一步。“诚然,餐厅使用预制菜能够提升效率甚至利润,但若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把预制菜藏进菜单里,被揭穿后,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对餐饮和预制菜两个行业造成不良影响。”业内人士说。
 
  想要收获消费者的信任,还要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预制菜。“比如食品添加剂,很多消费者认为预制菜里都是‘科技与狠活’,但其实点豆腐的卤水、用来着色的红曲米都是食品添加剂。”孙宝国直言,预制菜的生产必须要严格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但是大厨躲不开,也不能要求预制菜完全避开。企业要做好市场教育、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接受预制菜这种产品形态,避免其被“妖魔化”。
 
  “不过,企业还是可以探索清洁标签的应用。如今,消费者的确更愿意为清洁标签买单。”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院长李健表示,企业可以探索前端采用来自生态基地、有机农场的原料,后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先进化的加工生产。
 
  此外,精准洞悉并满足C端的细分需求,也是预制菜企业获取市场“欢心”的一条关键路径,比如,推出小分量、多品类组合的“一人食”产品,契合年轻单身群体便捷的生活追求;打造高蛋白含量的预制菜品,助力健身爱好者实现营养补充;研发低GI预制菜,匹配控糖人群的饮食管理需求。
 
  《中国食品报》(2025年03月25日01版)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80407460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 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 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 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企业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